550亿!阿根廷来华谈“最大”核电项目,还想多卖大豆产品
《北部湾城市群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六大战略任务,把“建立健全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任务”放在最后章节,意义重大。协同发展指的是不要单干,要着眼于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充分发挥各地优势,科学定位各城市职能,推动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沿边城市与内陆城市、港口城市与腹地城市错位合作发展,同步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优势互补、功能完备、城乡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
回顾:城市群颜值高
北部湾城市群有亮点——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发展19个城市群、两个城市圈,构建“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北部湾城市群背靠祖国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面向东南亚,闪烁着“蓝色海湾,宜居宜业”两大亮点,这样的“群”在全国是不多见的。
此群充满利好消息——这么多群,你看好了哪一个城市,都可以自由加入。对于北方“候鸟”老人,想要“飞”到南方过冬或定居,选择的空间就更大了,一湾的北部湾沿海城市任由你选,不必非得盯着海南。
城市群的搭建,将会形成群雄逐鹿之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就要桂粤琼三省区协作协同,探索建立以市场体系统一开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联防联治等为重点的城市群协同发展模式,大力促进一体化发展。
思考:放远战略眼光
北部湾城市群的美景蓝图已绘就,但尚有一道道难关待闯。
《规划》明确指出,北部湾经济区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总体经济实力还不强,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高新技术产业薄弱,创新软环境也有待改善,对高端创新要素吸引力不够等。同时,北部湾地区快速通达周边省份特别是珠三角大市场以及东盟国家的陆路通道亟待完善,与经济腹地和国际市场联系还不够紧密。
如何补齐短板,加快协同发展,这都需要超前思考和谋划。城市规划和决策要抛开短视,放开战略眼光和胸襟。比如,污染加剧、重复建设、浪费严重等问题,还有拍脑门式的底端设计和政策制度的朝令夕改等需解决。如果建设城市群不看到50年、100年后的发展,那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行为。
打造城市群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人的发展。如何实现城市群人口的科学布局,城市群到底容纳多少人口合适,如何保障劳动力资源的正常流动等等,都是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的问题。突出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任务,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可以有效带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推进结构性改革。
展望:协同发展蓝色海湾
我们既要清楚自己存在的短板,也应看到自身拥有的优势,以便更好地扬长补短协同发展。规划指出,北部湾区城镇发展基础较好。南宁市已发展成为3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海口、湛江等城市引领作用逐步增强,热带亚热带城市风貌特征明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北部湾城市群各城市文化同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人文交流密切,区域认同感较强,桂粤琼三省区在海洋、旅游、生态治理等领域合作不断加强,毗邻区域合作正在逐步推进。
环顾北部湾,广西14个重点园区紧密分布。其中,12个产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含贸易额)超过100亿元,占重点产业园区总数的85.7%。其中,凭祥综合保税区贸易额超过1000亿元,500亿-1000亿元工业产值(贸易额)的园区有南宁高新技术开发区、防城港大西南(临港)工业区、钦州保税港区、北海工业园区、北海铁山港(临海)工业区、南宁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们不仅有新城引领,更有重点产业园区对北部湾经济区的带动,14个重点园区已成为拉动经济区平稳增长的主要支撑。”广西北部湾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魏然表示,下一步,广西将更注重促进城市群协同发展,大力推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六市同城化,优化提升城市规模结构,推动城市群加快崛起。打破行政壁垒,破除体制机制束缚,强化协作协同,释放市场活力,大力促进城市群一体化发展。
突破:抱团发展大势所趋
构建北部湾城市群协同发展机制要对症下药,打破观念、产业和人口坎。
针对区域分工(合作)体系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城市间产业结构趋同、区域分工模糊现象比较严重、区域产业合作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问题,要打破地域色彩浓厚、习惯于小圈子的旧观念,更新理念进行横向联系、协作打造城市群。要突出抓好新生中小城市培育和特色镇发展的重点,着力补齐城镇体系的短板,开拓城镇化增长的内生空间。城市间应加强合作形成合理分工,将垂直分工逐步转化为水平分工,变单个城市的竞争力为整体竞争力。
针对区域市场一体化的硬件和软件条件尚待进一步完善问题,要强力打通一些行政区划接壤地区的“断头路”,尽快建设关键性的交通工程以及整体性对外联络通道。要突出抓好提升城市功能的关键,着力补齐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短板,带动有效投资的增长和宜居城市的建设。
针对产品服务和要素市场建设还满足不了实际需求,要完善要素自由流动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尽快统筹社会保障体系。突出抓好体制机制创新保障,推动人、地、钱、房等领域的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生活在城市中,就需要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发展领域,包括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均等化,公共服务逐步覆盖城市全部人口,交通、通讯等服务也需要同城化,社会管理、生态环保等一体化,从而为城市群新型社会形态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